文|八月予溫
也不知最近怎麼了,經常會聽到朋友向我吐槽,說父母的「為你好」真的讓自己心累。
特別是在自己沒有到達他們的期望,或者與他們意見不和時,父母總會說:「我一天這麼辛苦,還不都是為了你,你還……」。
每一次父母講這樣的話,自己都會覺得壓力很大,越聽越焦慮。
其實,父母的這種「為你好」情景我們隨處可見,比如:
我一天起早貪黑的干,就是為了供你好好讀書!
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就是這麼回報我的嗎?
如果不是為了你,我一天不知道過得多好!
……
也許父母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是真的不想讓孩子走彎路,也或者,只是想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辛苦,然後無條件地順從。
這些「為你好」的教育方式,可能會在說的那一瞬間讓孩子聽話,可事後呢?父母卻不知道這些話,猶如千斤重的石頭一樣,壓在孩子的身上。
我的朋友每次向我吐槽完時,總想著有一天能對自己的父母說:我真的不希望你們再是為了我而活,我自己會努力的,不需要你們為我努力。
前段時間隔壁鄰居,講了一個她家遠房侄女小月的故事,現在想想都覺得心有餘悸。
一向成績很好的小月,在期中考試時發揮失常,成績排名下滑了十幾名,小月父母得知此事後,就開始給她講「道理」。
大致意思就是,雖然家裡條件不好,但是父母還是每天省吃儉用,就為了多省點錢供她學習,這麼辛苦全都是為了讓她能好好讀書,以後考個好學校。
小月聽著這些話,一邊哭,一邊不停地跟父母道歉,說都怪自己沒考好,不該辜負他們。
小月父母對這樣的效果很是滿意,以為孩子一定會長記性,以後考試就不會再出現失誤了。
誰知經過這件事以後,小月成績不但沒提上去,而且還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每天除了悶頭寫作業,就是兩眼無神地站在走廊上,望著遠處發獃。
這種狀況持續了很久,最終,在班主任的建議下,父母才帶著她去找了心理醫生診斷,診斷結果顯示:中度抑鬱加中度焦慮。
在心理醫生的溝通下,父母才得知,小月害怕辜負父母,每天拚命學習,越學越害怕考差,越考差就越覺得對不起父母,就在這樣的循環中,她開始情緒崩潰,甚至動過好幾次輕生的念頭。
父母以為的「為你好」,就是真的為你好,但他們卻不知道,這樣的「好」,是孩子所不能承受的重。
就像小月父母一樣,以為是為了孩子好,讓她體會學習機會不易,從而好好學習。但他們不知,小月是在背負著父母的「辛苦」學習,這樣的學習讓她神經緊繃,心力交瘁。
細想一下,這種強加的「為你好」,真是很令人窒息。
之前,看過一部評分高達8.1的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這部劇是由好幾個小故事組合而成的,其中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讓我印象深刻。
讀初三的小偉,有一位非常「愛」他的母親,喜歡幫他安排好一切。
一次偶然的機會,小偉的母親得到了一個可以控制時間的遙控器,可以無限制地讓時間倒流。
只要小偉有一點讓她不滿意,她便把時光倒流回去,把時間卡在哪兒,讓小偉一直重複地過同一天,直到小偉做得讓自己滿意為止。
小偉不愛吃苦瓜,就讓他天天吃、不喜歡補課,就把課重複上十幾遍、有喜歡的女孩,就讓他們之間發生的一切不復存在……
小偉母親堅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小偉好,就算現在小偉恨她也沒關係,小偉長大以後一定會感謝自己。
小偉就像提線木偶一樣每天被人控制著,備受折磨的他曾嘗試自殺,可每一次,母親都會用遙控器將自己救回來。
絕望透頂的小偉,哭著喊道:「你到底要我死幾次!」
這還是一個孩子嗎?分明就是一個機器人,沒有情感、沒有隱私、沒有自由。
雖然這是一部虛構的科幻短劇,但這種畸形、令人畏懼的愛,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社會上很多父母將自己的一生,寄托在孩子身上的「病態愛」。
就像小偉的媽媽一樣,經歷了丈夫出軌、被迫離婚,於是將自己餘下的人生,全部寄托在小偉身上,她從來都不問孩子需要什麼,只知道自己想給孩子什麼。
她將自己的人生強行捆綁在孩子身上,從不給孩子長出翅膀的機會,卻每日還在幻想著,某一天孩子能張開翅膀,在天空中翱翔。
曾經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看過這麼一段話:
「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母子一場,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緣份,深情只在這漸行漸遠中才趨於真實。
若母親把順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讓孩子童年貧瘠,又讓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就像《你的孩子不是你孩子》這個劇名一樣,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給予了他生命,給予了他來體驗人生的機會,就足以證明他是你的孩子了。
而剩下的,都是屬於他自己的,他應該有自己的愛好、性格、思想,他應該用他自己的方式,去過他想要的生活,活出他想要的模樣。
你以為的光明前途,可能是孩子的局限和束縛去年,看過一期伊能靜參加的綜藝節目,在節目中,伊能靜跟工作人員聊天,聊到了兒子的話題。
她直言自己第一次跟兒子吵架,是因為兒子的未來規劃,和自己想給兒子的未來規劃不一致,兒子想學剪輯,自己卻想讓他學編劇。
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比如:孩子高考填志願的時候、找工作的時候、找對象的時候……那一次,不是吵得不可開交,事後自己還覺得委屈,明明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如果你能聽聽,伊能靜兒子對她的回復,也許就會茅塞頓開:
「你用你知道的事情來告訴我,你怎麼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我的未來你又沒有去過!」
父母們都認為,自己吃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米還多,為孩子做的選擇就一定是正確的,所以才會不遺餘力地逼迫孩子,服從安排。
以為能為孩子安排好一切,就是愛孩子的表現。但父母卻忽略了,世上道路千千萬,而自己走過的也只是其中的一條路而已。
既然如此,那怎麼就能篤定自己走的路就是最好的選擇呢?
也許你為孩子選擇的路是對的,但並不代表孩子選擇的路就走不通,我們的時代、生活環境、思維方式都在不斷地變化,如果每個人都在平坦的路上原地踏步,那誰來創造奇蹟?
尼采曾講過,一切美好的事物,也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標:一切筆直都是騙人的。
面對未來,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人的經歷,不是全家人的故事,不論道路是否曲折,只有給他足夠發揮地空間,孩子才會有無限可能。你過得不好,孩子怎敢幸福曾在網上看過這麼一段話:
「請記住,在有孩子之前,沒有一個人值得你去犧牲自己的事業和原則,包括你未來的另一半。
等未來你有了孩子,可能會本能地為他犧牲,但是一定要記住,你首先是你自己,其次才是他的父母。」
很多父母,終其一生都在為家庭和孩子付出,幾乎都快忘了還有屬於自己的人生。
在生活中對自己百般不舍,捨不得吃、穿、用,更捨不得其他娛樂性消費,但如果是提到為了孩子,再高的代價自己也願意付出。
你以為這就是父母無私的愛,但對孩子來說卻可能是一種負擔。
去年papi醬在微博上,發了一條和媽媽的聊天記錄截圖,媽媽先是說心疼女兒的辛苦,然後話鋒一轉,就準備開心地去KTV和老姐妹們一起嗨歌了。
網友們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大一部分網友表示:真好,自己的父母只會表達,一切都是為我而活,從不知道應該為自己而活。
父母常說自己的辛苦都是因為孩子,這種話語我們耳熟能詳,雖然都知道他們說這些話,是為了讓子女能認真對待學習、工作、生活。
但是對於子女來說,卻成了一種負罪感,彷彿父母人生中所有糟糕的部分,都是自己造成的。
說到底父母也只是想讓孩子生活得幸福,但他們卻不知道自己過得不好,子女怎敢幸福?
子女的願望一直都是:希望父母的幸福,不僅僅只源於自己,而是可以源於很多其他屬於自己的生活。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明白,父親、母親這個身份,只是漫長人生當中的一個角色而已,還有更多的角色在等著你去獲得。
紀伯倫的《先知》曾有一首論孩子的詩,名為論兒女,其實是論為人父母之道: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親子之愛,不是一味的放縱,也不是一味的強迫,而是懂得成全不屬於你的人生。
你可以無比愛他,所以在他一無所知的童年時代密切陪伴、默默護航。
但你還可以更愛他,待他成熟獨立時慢慢退卻。
-END-
感謝您的耐心觀看,祝您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好,歡迎關注
父母的辛苦,都是「為你好」:你過得不好,我怎敢幸福
文|八月予溫
也不知最近怎麼了,經常會聽到朋友向我吐槽,說父母的「為你好」真的讓自己心累。
特別是在自己沒有到達他們的期望,或者與他們意見不和時,父母總會說:「我一天這麼辛苦,還不都是為了你,你還……」。
每一次父母講這樣的話,自己都會覺得壓力很大,越聽越焦慮。
其實,父母的這種「為你好」情景我們隨處可見,比如:
我一天起早貪黑的干,就是為了供你好好讀書!
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就是這麼回報我的嗎?
如果不是為了你,我一天不知道過得多好!
……
也許父母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是真的不想讓孩子走彎路,也或者,只是想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辛苦,然後無條件地順從。
這些「為你好」的教育方式,可能會在說的那一瞬間讓孩子聽話,可事後呢?父母卻不知道這些話,猶如千斤重的石頭一樣,壓在孩子的身上。
我的朋友每次向我吐槽完時,總想著有一天能對自己的父母說:我真的不希望你們再是為了我而活,我自己會努力的,不需要你們為我努力。
前段時間隔壁鄰居,講了一個她家遠房侄女小月的故事,現在想想都覺得心有餘悸。
一向成績很好的小月,在期中考試時發揮失常,成績排名下滑了十幾名,小月父母得知此事後,就開始給她講「道理」。
大致意思就是,雖然家裡條件不好,但是父母還是每天省吃儉用,就為了多省點錢供她學習,這麼辛苦全都是為了讓她能好好讀書,以後考個好學校。
小月聽著這些話,一邊哭,一邊不停地跟父母道歉,說都怪自己沒考好,不該辜負他們。
小月父母對這樣的效果很是滿意,以為孩子一定會長記性,以後考試就不會再出現失誤了。
誰知經過這件事以後,小月成績不但沒提上去,而且還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每天除了悶頭寫作業,就是兩眼無神地站在走廊上,望著遠處發獃。
這種狀況持續了很久,最終,在班主任的建議下,父母才帶著她去找了心理醫生診斷,診斷結果顯示:中度抑鬱加中度焦慮。
在心理醫生的溝通下,父母才得知,小月害怕辜負父母,每天拚命學習,越學越害怕考差,越考差就越覺得對不起父母,就在這樣的循環中,她開始情緒崩潰,甚至動過好幾次輕生的念頭。
父母以為的「為你好」,就是真的為你好,但他們卻不知道,這樣的「好」,是孩子所不能承受的重。
就像小月父母一樣,以為是為了孩子好,讓她體會學習機會不易,從而好好學習。但他們不知,小月是在背負著父母的「辛苦」學習,這樣的學習讓她神經緊繃,心力交瘁。
細想一下,這種強加的「為你好」,真是很令人窒息。
之前,看過一部評分高達8.1的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這部劇是由好幾個小故事組合而成的,其中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讓我印象深刻。
讀初三的小偉,有一位非常「愛」他的母親,喜歡幫他安排好一切。
一次偶然的機會,小偉的母親得到了一個可以控制時間的遙控器,可以無限制地讓時間倒流。
只要小偉有一點讓她不滿意,她便把時光倒流回去,把時間卡在哪兒,讓小偉一直重複地過同一天,直到小偉做得讓自己滿意為止。
小偉不愛吃苦瓜,就讓他天天吃、不喜歡補課,就把課重複上十幾遍、有喜歡的女孩,就讓他們之間發生的一切不復存在……
小偉母親堅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小偉好,就算現在小偉恨她也沒關係,小偉長大以後一定會感謝自己。
小偉就像提線木偶一樣每天被人控制著,備受折磨的他曾嘗試自殺,可每一次,母親都會用遙控器將自己救回來。
絕望透頂的小偉,哭著喊道:「你到底要我死幾次!」
這還是一個孩子嗎?分明就是一個機器人,沒有情感、沒有隱私、沒有自由。
雖然這是一部虛構的科幻短劇,但這種畸形、令人畏懼的愛,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社會上很多父母將自己的一生,寄托在孩子身上的「病態愛」。
就像小偉的媽媽一樣,經歷了丈夫出軌、被迫離婚,於是將自己餘下的人生,全部寄托在小偉身上,她從來都不問孩子需要什麼,只知道自己想給孩子什麼。
她將自己的人生強行捆綁在孩子身上,從不給孩子長出翅膀的機會,卻每日還在幻想著,某一天孩子能張開翅膀,在天空中翱翔。
曾經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看過這麼一段話:
「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母子一場,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緣份,深情只在這漸行漸遠中才趨於真實。
若母親把順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讓孩子童年貧瘠,又讓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就像《你的孩子不是你孩子》這個劇名一樣,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給予了他生命,給予了他來體驗人生的機會,就足以證明他是你的孩子了。
而剩下的,都是屬於他自己的,他應該有自己的愛好、性格、思想,他應該用他自己的方式,去過他想要的生活,活出他想要的模樣。
你以為的光明前途,可能是孩子的局限和束縛
去年,看過一期伊能靜參加的綜藝節目,在節目中,伊能靜跟工作人員聊天,聊到了兒子的話題。
她直言自己第一次跟兒子吵架,是因為兒子的未來規劃,和自己想給兒子的未來規劃不一致,兒子想學剪輯,自己卻想讓他學編劇。
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比如:孩子高考填志願的時候、找工作的時候、找對象的時候……那一次,不是吵得不可開交,事後自己還覺得委屈,明明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如果你能聽聽,伊能靜兒子對她的回復,也許就會茅塞頓開:
「你用你知道的事情來告訴我,你怎麼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我的未來你又沒有去過!」
父母們都認為,自己吃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米還多,為孩子做的選擇就一定是正確的,所以才會不遺餘力地逼迫孩子,服從安排。
以為能為孩子安排好一切,就是愛孩子的表現。但父母卻忽略了,世上道路千千萬,而自己走過的也只是其中的一條路而已。
既然如此,那怎麼就能篤定自己走的路就是最好的選擇呢?
也許你為孩子選擇的路是對的,但並不代表孩子選擇的路就走不通,我們的時代、生活環境、思維方式都在不斷地變化,如果每個人都在平坦的路上原地踏步,那誰來創造奇蹟?
尼采曾講過,一切美好的事物,也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標:一切筆直都是騙人的。
面對未來,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人的經歷,不是全家人的故事,不論道路是否曲折,只有給他足夠發揮地空間,孩子才會有無限可能。
你過得不好,孩子怎敢幸福
曾在網上看過這麼一段話:
「請記住,在有孩子之前,沒有一個人值得你去犧牲自己的事業和原則,包括你未來的另一半。
等未來你有了孩子,可能會本能地為他犧牲,但是一定要記住,你首先是你自己,其次才是他的父母。」
很多父母,終其一生都在為家庭和孩子付出,幾乎都快忘了還有屬於自己的人生。
在生活中對自己百般不舍,捨不得吃、穿、用,更捨不得其他娛樂性消費,但如果是提到為了孩子,再高的代價自己也願意付出。
你以為這就是父母無私的愛,但對孩子來說卻可能是一種負擔。
去年papi醬在微博上,發了一條和媽媽的聊天記錄截圖,媽媽先是說心疼女兒的辛苦,然後話鋒一轉,就準備開心地去KTV和老姐妹們一起嗨歌了。
網友們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大一部分網友表示:真好,自己的父母只會表達,一切都是為我而活,從不知道應該為自己而活。
父母常說自己的辛苦都是因為孩子,這種話語我們耳熟能詳,雖然都知道他們說這些話,是為了讓子女能認真對待學習、工作、生活。
但是對於子女來說,卻成了一種負罪感,彷彿父母人生中所有糟糕的部分,都是自己造成的。
說到底父母也只是想讓孩子生活得幸福,但他們卻不知道自己過得不好,子女怎敢幸福?
子女的願望一直都是:希望父母的幸福,不僅僅只源於自己,而是可以源於很多其他屬於自己的生活。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明白,父親、母親這個身份,只是漫長人生當中的一個角色而已,還有更多的角色在等著你去獲得。
紀伯倫的《先知》曾有一首論孩子的詩,名為論兒女,其實是論為人父母之道: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
親子之愛,不是一味的放縱,也不是一味的強迫,而是懂得成全不屬於你的人生。
你可以無比愛他,所以在他一無所知的童年時代密切陪伴、默默護航。
但你還可以更愛他,待他成熟獨立時慢慢退卻。
-END-
感謝您的耐心觀看,祝您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好,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