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一定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明明自己覺得沒有任何問題的事情,孩子總是表現出來比較恐懼的心理。特別是類似於一些比較封建迷信的話語,還讓人十分的崩潰。要是有些時候說多,還會讓家長感覺十分的可怕。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大部分的家長會直接表示:「有什麼害怕的呢?我們就在隔壁房間,不會有問題,不會有危險的。你別怕,爸爸媽媽在你身邊,要是害怕就叫我。」等到孩子要叫你的時候,或許又只能等來:「怕什麼怕,哪來的小怪獸要吃你?也沒有鬼,趕緊睡!」
父母的「別怕」安慰只會讓孩子更擔心
一般情況下,遇見孩子這種畏懼的情況的時候,父母說出了:「你別怕」 的時候其實可以考慮看看孩子的表現。他們其實是真的非常害怕,擔心自己被心中所想的惡魔吃掉。
「媽媽,那邊有個人,我看到她了,你把她弄走!」
「媽媽,我聽到怪獸叫了,我害怕,我真的害怕!」「爸爸,你聽到鬼叫的聲音了嗎?我要嚇死了!」
試想一下,在你極度緊張的時候,別人說一句:「別怕」有用嗎?實際上是沒有任何用處的,甚至加劇這種恐懼心理。
特別是在孩子小的時候,有相關的神經學專家研究過表示孩子的大腦發育系統中思維繫統或許會比情緒系統發展緩慢一些。也就是說,孩子在被一種情緒籠罩的時候其實是無法理性思考的。父母說出這種「別怕」的話語,只會讓孩子「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父母要思考孩子「恐懼」的原因,逐一攻破孩子的「高度緊張」防線
不管出現什麼情況,孩子本身的恐懼情緒還是有跡可循。
孩子想像力比較豐富,將自己看到的生活化
比如說孩子晚上看了一個鬼片,那麼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其實這種對鬼片的恐懼還是沒有消除。要是這時候孩子再喜歡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就很有可能把自己陷入這種情緒之中。
我感覺窗邊怎麼有人啊?是不是那邊坐了一個人,一定是的。這或許就是孩子內心比較真實的想法。除此之外,就算是蒙上被子,也十分擔心自己想像中的鬼是不是在自己身邊周圍。所以,這種想像力比較豐富的孩子其實比較容易被嚇到。
「第一次」經歷讓孩子有刻板印象
「我家孩子從小到大都特別害怕蜘蛛,甚至晚上睡覺的時候還會說會不會有蜘蛛爬到自己身上來!現在晚上睡覺的時候,總是要觀察很久。我看著也是非常心疼,孩子真的太可憐了!」
「小時候有一次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不知道哪裡來的蜘蛛爬到他受傷了 ,嚇得他碗都扔了,或許是視覺衝擊比較強烈,孩子就害怕蜘蛛!『
一些孩子確實是從小到大都有自己比較害怕的東西,一旦面對這些的時候,還是會緊張的顫抖,這也算得上是一種心理反應。
父母的」語言暗示「讓孩子內心恐懼
之前我小的時候經常會聽一些老婆婆說話,他們有些時候還會說一些鬼神之物。比如說中午的時候孩子最好不要外出,因為有可能碰到不幹凈的東西。
之後每次中午我想出去玩的時候,媽媽總是會說:「小心到時候被別人拐跑了,我們可不會去找你的!」之後我再也沒有中午出去玩了,但是這種情緒確實還是延續至今。就算是大白天,有些時候也會感覺比較害怕。
作為父母,要如何消除孩子的心理恐懼呢?
陪伴在孩子身邊,利用「情景化」的描述消除恐懼,比語言安慰更有效
前幾天晚飯出去散步,三歲侄子突然抬頭看著頭頂的樹葉說有人在看他,好怕。我也跟著看說:「哦,可能是天上的仙女在看你,說你好可愛好乖。他馬上就不怕了,還好奇的一直問什麼仙女。」
其實通過這個事情我們就可以發現,孩子並不是害怕,只是害怕自己內心的那個答案。也就是說,孩子在看到一個東西的時候,總是會幻化成自己畏懼的那樣。這時候,要是父母懂得情景化的描述就能化解這種恐懼。
第1步、了解孩子恐懼的事物
「媽媽,我害怕那個動畫片上的小怪獸」
「媽媽,我晚上睡著之後擔心會有壞人來把握抓走」
「今天電視上有人晚上會夜襲小孩子,他們會來找我嗎?」
要是孩子發出這樣的疑問,其實作為父母就可以考慮到底怎樣去做了?了解孩子畏懼的事物,不要以為這不值得害怕,因為孩子在那個情景之中,就是十分害怕的!
第2步、利用故事或者另外一種方式將其表達出來
就像一些孩子看完小怪獸之後就開始害怕,這時候寶媽可以藉助另一種方式來說,要是有小怪獸的話,她也是可以來保護你的。
盡量使用比較正能量的方式然後來讓孩子體會到自己所恐懼的事物的正向暗示。不管是所謂的仙女,還是超人,都可以成為寶媽們比喻的對象。
第3步、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安慰
當然大家在實踐過程中會發現孩子確實真的無法剋制自己內心的想法,這時候最主要的就是陪伴。在陪伴的過程中必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可以走到窗邊看看,讓孩子意識到什麼都沒有。
除此之外,等到第二天的時候應該詢問孩子感受:「是不是什麼都沒有啊?」「你不信的話,明天自己試一試」等到晚上睡覺的時候,看著孩子睡著,然後第二天詢問感受,這就會讓他認識到自己的恐懼真沒必要。
孩子在恐懼的時候,無所謂的態度去指責真的只會適得其反。要是我們想讓孩子擺脫這種恐懼情緒,最好還是在陪伴孩子的同時,將孩子恐懼的事物情景化。相信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也會克服恐懼心理。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孩子被「恐懼情緒」籠罩,父母說「別怕」最無用,聰明家長用這招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一定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明明自己覺得沒有任何問題的事情,孩子總是表現出來比較恐懼的心理。特別是類似於一些比較封建迷信的話語,還讓人十分的崩潰。要是有些時候說多,還會讓家長感覺十分的可怕。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大部分的家長會直接表示:「有什麼害怕的呢?我們就在隔壁房間,不會有問題,不會有危險的。你別怕,爸爸媽媽在你身邊,要是害怕就叫我。」等到孩子要叫你的時候,或許又只能等來:「怕什麼怕,哪來的小怪獸要吃你?也沒有鬼,趕緊睡!」
父母的「別怕」安慰只會讓孩子更擔心
一般情況下,遇見孩子這種畏懼的情況的時候,父母說出了:「你別怕」 的時候其實可以考慮看看孩子的表現。他們其實是真的非常害怕,擔心自己被心中所想的惡魔吃掉。
「媽媽,那邊有個人,我看到她了,你把她弄走!」
「媽媽,我聽到怪獸叫了,我害怕,我真的害怕!」「爸爸,你聽到鬼叫的聲音了嗎?我要嚇死了!」
試想一下,在你極度緊張的時候,別人說一句:「別怕」有用嗎?實際上是沒有任何用處的,甚至加劇這種恐懼心理。
特別是在孩子小的時候,有相關的神經學專家研究過表示孩子的大腦發育系統中思維繫統或許會比情緒系統發展緩慢一些。也就是說,孩子在被一種情緒籠罩的時候其實是無法理性思考的。父母說出這種「別怕」的話語,只會讓孩子「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父母要思考孩子「恐懼」的原因,逐一攻破孩子的「高度緊張」防線
不管出現什麼情況,孩子本身的恐懼情緒還是有跡可循。
孩子想像力比較豐富,將自己看到的生活化
比如說孩子晚上看了一個鬼片,那麼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其實這種對鬼片的恐懼還是沒有消除。要是這時候孩子再喜歡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就很有可能把自己陷入這種情緒之中。
我感覺窗邊怎麼有人啊?是不是那邊坐了一個人,一定是的。這或許就是孩子內心比較真實的想法。除此之外,就算是蒙上被子,也十分擔心自己想像中的鬼是不是在自己身邊周圍。所以,這種想像力比較豐富的孩子其實比較容易被嚇到。
「第一次」經歷讓孩子有刻板印象
「我家孩子從小到大都特別害怕蜘蛛,甚至晚上睡覺的時候還會說會不會有蜘蛛爬到自己身上來!現在晚上睡覺的時候,總是要觀察很久。我看著也是非常心疼,孩子真的太可憐了!」
「小時候有一次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不知道哪裡來的蜘蛛爬到他受傷了 ,嚇得他碗都扔了,或許是視覺衝擊比較強烈,孩子就害怕蜘蛛!『
一些孩子確實是從小到大都有自己比較害怕的東西,一旦面對這些的時候,還是會緊張的顫抖,這也算得上是一種心理反應。
父母的」語言暗示「讓孩子內心恐懼
之前我小的時候經常會聽一些老婆婆說話,他們有些時候還會說一些鬼神之物。比如說中午的時候孩子最好不要外出,因為有可能碰到不幹凈的東西。
之後每次中午我想出去玩的時候,媽媽總是會說:「小心到時候被別人拐跑了,我們可不會去找你的!」之後我再也沒有中午出去玩了,但是這種情緒確實還是延續至今。就算是大白天,有些時候也會感覺比較害怕。
作為父母,要如何消除孩子的心理恐懼呢?
陪伴在孩子身邊,利用「情景化」的描述消除恐懼,比語言安慰更有效
前幾天晚飯出去散步,三歲侄子突然抬頭看著頭頂的樹葉說有人在看他,好怕。我也跟著看說:「哦,可能是天上的仙女在看你,說你好可愛好乖。他馬上就不怕了,還好奇的一直問什麼仙女。」
其實通過這個事情我們就可以發現,孩子並不是害怕,只是害怕自己內心的那個答案。也就是說,孩子在看到一個東西的時候,總是會幻化成自己畏懼的那樣。這時候,要是父母懂得情景化的描述就能化解這種恐懼。
第1步、了解孩子恐懼的事物
「媽媽,我害怕那個動畫片上的小怪獸」
「媽媽,我晚上睡著之後擔心會有壞人來把握抓走」
「今天電視上有人晚上會夜襲小孩子,他們會來找我嗎?」
要是孩子發出這樣的疑問,其實作為父母就可以考慮到底怎樣去做了?了解孩子畏懼的事物,不要以為這不值得害怕,因為孩子在那個情景之中,就是十分害怕的!
第2步、利用故事或者另外一種方式將其表達出來
就像一些孩子看完小怪獸之後就開始害怕,這時候寶媽可以藉助另一種方式來說,要是有小怪獸的話,她也是可以來保護你的。
盡量使用比較正能量的方式然後來讓孩子體會到自己所恐懼的事物的正向暗示。不管是所謂的仙女,還是超人,都可以成為寶媽們比喻的對象。
第3步、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安慰
當然大家在實踐過程中會發現孩子確實真的無法剋制自己內心的想法,這時候最主要的就是陪伴。在陪伴的過程中必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可以走到窗邊看看,讓孩子意識到什麼都沒有。
除此之外,等到第二天的時候應該詢問孩子感受:「是不是什麼都沒有啊?」「你不信的話,明天自己試一試」等到晚上睡覺的時候,看著孩子睡著,然後第二天詢問感受,這就會讓他認識到自己的恐懼真沒必要。
孩子在恐懼的時候,無所謂的態度去指責真的只會適得其反。要是我們想讓孩子擺脫這種恐懼情緒,最好還是在陪伴孩子的同時,將孩子恐懼的事物情景化。相信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也會克服恐懼心理。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