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人最熟悉的外國人,很多人的答案大概是大山。當年他作為最早被中國人認識的說相聲的外國人,贏得了很多國人的好感。在北大進修的他拜姜昆為師學習相聲,當年的他還是一個大學生,而今大山也已經超過50歲,鬍子都有一些花白。這些年大山已經極少公開表演相聲,大部分時間都在從事中國和加拿大的文化交流活動,表演的多為脫口秀,有一個系列節目叫做《大山侃大山》。
姜昆《特大新聞》吸引加拿大留學生大山本名羅斯韋爾,1965年出生於加拿大首都渥太華,1984年考上多倫多大學東亞系開始攻讀中國研究,他第一個中文老師根據他原名的音譯給他起了中文名字「路世偉」。1988年路世偉到北大中文系進修,一位王老師負責組織留學生的文體活動,有一天中央電視台找到他,想請幾個留學生參加一台晚會的節目錄製,王老師就推薦了路世偉等人參加。那台晚會《難忘1988》,於1988年年底前兩周左右進行錄製,1989年元旦當天晚上在電視屏幕上播出。晚會上路世偉和另外幾位留學生一起表演了小品《夜歸》,他在其中扮演一個名叫「許大山」的中國青年。他當時還很蹩腳的中文引得觀眾哈哈大笑,給電視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從此人們就以「大山」的角色名字稱呼他。同樣是在那台晚會上,姜昆和唐傑忠表演了梁左的作品《特大新聞》。那是大山第一次接觸到相聲,在現場就感覺到效果非常火爆。當時他一直在尋找一種生活化的方式學習中文,聽到這段相聲他感覺自己找到了。當晚侯耀文和石富寬還表演了表現北京倒爺的相聲《侯輔導》,同樣令大山感到耳目一新。大山抓住機會,拿著自己的Walkman,站在側幕條把兩段相聲都錄了下來。洋學生大山拜師姜昆回到學校,大山反覆地聽《特大新聞》。這個段子里的大部分話大山都能聽懂,但現場觀眾為什麼發笑,有些他能理解,有些則理解不了。當時大山並不認識姜昆,王老師看他那麼努力地學這段相聲,才託人找到姜昆,說有一個外國人就是演大山的那個留學生,特別崇拜您,特別想學相聲。1989年年底,姜昆正式收大山為徒,按照相聲界的老規矩請來不少同仁進行了擺知。不過由於大山是外國人,姜昆也屬於現代派,現場沒有安排磕頭等這些中國舊禮節。拜師姜昆的同時,大山也向「洋教頭」丁廣泉學習過相聲。
其後,大山跟著姜昆、唐傑忠參加過不少演出,1990元旦晚會上,姜昆、唐傑忠和大山一起表演了相聲《名師高徒》,而後也有過多次合作,包括傳統相聲《金剛腿》。2009年,他還曾和馬東等人在央視春晚上表演相聲《五官新說》。
相聲的局限性不過拜師之後將近30年過去,大山除了說相聲,也一直也在嘗試改變。他長期思考後認為,相聲對他來說屬於異國他鄉的藝術形式,他嘗試著把自己的東西揉進相聲進行表演,但始終還是受到很大的限制。作為外國人來說相聲是大山最明顯的特點,這一點不能否定,但大山意識到長期完全停留在這個層面還不夠,他希望自己的處理方式和中國演員不一樣,而且這個節目本身也應該有價值,而不僅僅是作為老外說兩句中國俗語就被中國觀眾當做笑料。
大山認為,相聲演員有時會自我封閉,宣稱相聲藝術是笑的藝術,而其他喜劇形式都為下品,這是不太合適的。另外從手法上說,相聲講究三翻四抖,但其實這並非相聲獨有的方法,西方的脫口秀也講究三翻四抖,只不過不叫這個名字,英文叫Rule of three,也就是「三」的規律。很多相聲演員認為三翻四抖是相聲表演的祖師爺傳下來的,其實只要講幽默故事,都會逐漸摸出這樣的規律,這是一個普遍規律。
淡出相聲界,開始脫口秀這些年,大山已經基本不再說相聲,而是經常在全國各地表演脫口秀,冠名為《大山侃大山》。他是聽脫口秀長大的,這種西式表演方式他絲毫不陌生,如何鋪墊,如何展開,一切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大山表演脫口秀時盡量不要相聲味道,但他此前所學的相聲表演手法,以及和觀眾之間互動的感覺,還是能在表演中用到。
當年意氣風發的小夥子,而今已經將近55歲,喜歡留鬍子的大山公開露面的時候,很多觀眾都感嘆原來大山也差不多快成為一個老人了,因為他的鬍子都已經有些花白,看上去就像聖誕老人。不過當大山一開口,人們曾經熟悉的那個說著「玉蘭開門」的大山就回來了。
我在現場看過兩次大山的脫口秀表演,能看出他的狀態是非常放鬆的,起碼不像說相聲時那樣顯得像背誦出來的。不過這段時間大山又開始不留鬍子,顯得就比此前年輕了很多。不管說相聲還是表演脫口秀,大山都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和好朋友。
大山,那個中國人曾經最熟悉的歪果仁,如今見到他你根本認不出來
說起中國人最熟悉的外國人,很多人的答案大概是大山。當年他作為最早被中國人認識的說相聲的外國人,贏得了很多國人的好感。在北大進修的他拜姜昆為師學習相聲,當年的他還是一個大學生,而今大山也已經超過50歲,鬍子都有一些花白。這些年大山已經極少公開表演相聲,大部分時間都在從事中國和加拿大的文化交流活動,表演的多為脫口秀,有一個系列節目叫做《大山侃大山》。
姜昆《特大新聞》吸引加拿大留學生大山本名羅斯韋爾,1965年出生於加拿大首都渥太華,1984年考上多倫多大學東亞系開始攻讀中國研究,他第一個中文老師根據他原名的音譯給他起了中文名字「路世偉」。1988年路世偉到北大中文系進修,一位王老師負責組織留學生的文體活動,有一天中央電視台找到他,想請幾個留學生參加一台晚會的節目錄製,王老師就推薦了路世偉等人參加。那台晚會《難忘1988》,於1988年年底前兩周左右進行錄製,1989年元旦當天晚上在電視屏幕上播出。
晚會上路世偉和另外幾位留學生一起表演了小品《夜歸》,他在其中扮演一個名叫「許大山」的中國青年。他當時還很蹩腳的中文引得觀眾哈哈大笑,給電視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從此人們就以「大山」的角色名字稱呼他。
同樣是在那台晚會上,姜昆和唐傑忠表演了梁左的作品《特大新聞》。那是大山第一次接觸到相聲,在現場就感覺到效果非常火爆。當時他一直在尋找一種生活化的方式學習中文,聽到這段相聲他感覺自己找到了。當晚侯耀文和石富寬還表演了表現北京倒爺的相聲《侯輔導》,同樣令大山感到耳目一新。大山抓住機會,拿著自己的Walkman,站在側幕條把兩段相聲都錄了下來。
洋學生大山拜師姜昆回到學校,大山反覆地聽《特大新聞》。這個段子里的大部分話大山都能聽懂,但現場觀眾為什麼發笑,有些他能理解,有些則理解不了。當時大山並不認識姜昆,王老師看他那麼努力地學這段相聲,才託人找到姜昆,說有一個外國人就是演大山的那個留學生,特別崇拜您,特別想學相聲。
1989年年底,姜昆正式收大山為徒,按照相聲界的老規矩請來不少同仁進行了擺知。不過由於大山是外國人,姜昆也屬於現代派,現場沒有安排磕頭等這些中國舊禮節。拜師姜昆的同時,大山也向「洋教頭」丁廣泉學習過相聲。
其後,大山跟著姜昆、唐傑忠參加過不少演出,1990元旦晚會上,姜昆、唐傑忠和大山一起表演了相聲《名師高徒》,而後也有過多次合作,包括傳統相聲《金剛腿》。2009年,他還曾和馬東等人在央視春晚上表演相聲《五官新說》。
相聲的局限性不過拜師之後將近30年過去,大山除了說相聲,也一直也在嘗試改變。他長期思考後認為,相聲對他來說屬於異國他鄉的藝術形式,他嘗試著把自己的東西揉進相聲進行表演,但始終還是受到很大的限制。作為外國人來說相聲是大山最明顯的特點,這一點不能否定,但大山意識到長期完全停留在這個層面還不夠,他希望自己的處理方式和中國演員不一樣,而且這個節目本身也應該有價值,而不僅僅是作為老外說兩句中國俗語就被中國觀眾當做笑料。
大山認為,相聲演員有時會自我封閉,宣稱相聲藝術是笑的藝術,而其他喜劇形式都為下品,這是不太合適的。另外從手法上說,相聲講究三翻四抖,但其實這並非相聲獨有的方法,西方的脫口秀也講究三翻四抖,只不過不叫這個名字,英文叫Rule of three,也就是「三」的規律。很多相聲演員認為三翻四抖是相聲表演的祖師爺傳下來的,其實只要講幽默故事,都會逐漸摸出這樣的規律,這是一個普遍規律。
淡出相聲界,開始脫口秀這些年,大山已經基本不再說相聲,而是經常在全國各地表演脫口秀,冠名為《大山侃大山》。他是聽脫口秀長大的,這種西式表演方式他絲毫不陌生,如何鋪墊,如何展開,一切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大山表演脫口秀時盡量不要相聲味道,但他此前所學的相聲表演手法,以及和觀眾之間互動的感覺,還是能在表演中用到。
當年意氣風發的小夥子,而今已經將近55歲,喜歡留鬍子的大山公開露面的時候,很多觀眾都感嘆原來大山也差不多快成為一個老人了,因為他的鬍子都已經有些花白,看上去就像聖誕老人。不過當大山一開口,人們曾經熟悉的那個說著「玉蘭開門」的大山就回來了。
我在現場看過兩次大山的脫口秀表演,能看出他的狀態是非常放鬆的,起碼不像說相聲時那樣顯得像背誦出來的。不過這段時間大山又開始不留鬍子,顯得就比此前年輕了很多。
不管說相聲還是表演脫口秀,大山都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和好朋友。